2012年8月9日星期四

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

一直不喜歡以愛情作題材的作品,不論是愛情小說還是愛情電影。家傳戶曉的《鐵達尼號》我就沒一次能忍著睡意把它看完。
也非有什麼理由,純粹是我不喜歡而已,那就跟我不喜歡吃魚、不喜歡英文的理由一樣(但程度不一)。
不過,如能加上科幻元素,那就能添上幾分趣味。林詠琛的不可思議系列我可出奇地喜歡,例如《口袋裡的雪球》、《奇幻旅館》、《聲之記憶》(第一次會看她的小說,可能是以為《口袋裡的雪球》跟《口袋怪獸》大有關係)。
而高登巴打推薦的《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亦是科幻加愛情之作。
高登巴打說,他看畢後,有很大的得著,改變了對愛情的看法。
我自己的價值觀並無多大的改變,但總之,就很喜歡這部作品。

先是在中文譯名,已有多方爭拗。
台灣那邊多譯作《王牌冤家》,我認為,這譯名很爛。弄得很像金凱瑞昔日的搞笑片,實則卻迥然不同。要是因為此譯名而帶著輕鬆愉快的心情看待此戲,大概會非常失望。
金凱瑞在片中一改過往詼諧的形象,變成不苟言笑的沉鬱男子。他演繹得很成功,把男主角Joel感性又神經質的性格透過多變的神情演活。Joel的對白不多(浪費了金凱瑞的好聲線),女主角Clementine才多會說出其愛慕或不滿,但Joel一直在記憶中苦苦掙扎,並不需要對話來說明,跑、逃、潛進更隱閉的記憶等,無不是透通行動展示內心的矛盾——既想忘記舊情人,又不想忘記美好回憶。
比較其他譯名《暖暖內含光》、《無痛失戀》、《無瑕心靈的永恆陽光》,其中《無痛失戀》是歸納全戲劇情後之意譯,水準不錯;不過直譯的《無瑕心靈的永恆陽光》似乎更佳。粗略一看,大概不明所指,可看畢全戲後,就會明白此譯名雖然含蓄,但保留到戲的原汁原味。

所謂「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其實是戲中的一段對白,而此對白又引用自《Eloisa to Abelard》一詩。
在戲中所引用的對白為:

How happy is the blameless vestal's lot!
The world forgetting, by the world forgot.
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
Each pray'r accepted, and each wish resign'd.

我曾為了解讀「Eternal sunshine of the the spotless mind」,意圖細讀《Eloisa to Abelard》,無奈我的英語水平嚴重不足,而且該詩的英文也嚴重艱澀難明(我很懷疑,那到底是不是人類的語言,抑或好奇號不小心掉進了黑洞,穿越時空,由火星帶來該地),我暫且放棄。
此引文實際是全戲的中心思想,儘管不明白它並不妨礙對劇情的理解,然而一經解讀,就像發掘到藏在抽屜底的古董硬幣,發現到嶄新的天地。
所以我在網絡四處訪尋,總算找到個較為合意的答案。
這段引文,最令人費解的地方是:「Each pray'r accepted, and each wish resign'd」,為啥會說每個禱告均被接受的同時,每個希望皆告落空?禱告被接受不就代表願望已成真?
當中「resign」一詞尤是惹人爭議。有人說,此處resign是指「聽從」,所以全句意思為「每個禱告均被接受,每個希望亦被聽從」,總之,前後句意思相若,都是在加強「心想事成」的神力無邊。
可是,此處有兩大問題。
其一,resign雖然也有聽從、順從的意思,但其後必須配上to,例如「He resign to his boss(他聽從他的老大)」。
其二,是文意的相悖。Each pray'r accepted,是信徒的每個禱告均被神靈接納(英文的被動句),所以本句的主語是信徒(即維斯塔處女);而後句卻又說聽從每個希望,這就未免有點古怪,因為信徒不是神靈,不能聽從每個希望。而假設這裡說的真是神靈聽從信徒的每個希望,還是與全段引文格格不入。「心想事成」也許配合到第一句,真的很happy,但與「遺忘塵世,亦被塵世遺忘」卻沒丁點關聯(甚至相反),更不消說「無瑕心靈的永恆陽光」。
有另一個說法,不過更不合理,其簡單地解讀為:「每個禱告和希望可以接受,也可以放棄」,這種「無可無不可」的說法不知從何而來,可以直接忽視。
最合理的說法,是我在某英文網站見到的。其解釋,此句意思的確是:「每個禱告均被接受,每個希望皆告落空」,出現這近乎矛盾的句子,是因為作者的心情的確很矛盾。而他/她的每個禱告,就是要每個希望落空。
讀罷,我「啊」的一聲,恍然大悟,尋尋覓覓,終給我找到正解。這說法很合理,而且完美切合全詩、全戲及《Eloisa to Abelard》的故事(Abelard是Eloisa的老師,兩人相愛,但礙於世俗眼光,被逼分開並雙雙出家;歷史上真有其事)。
故譯為:

純潔的維斯塔處女多麼快樂!
遺忘塵世,亦被塵世所忘
無瑕心靈長耀永恆陽光
每次禱告均被接納,每個希望皆得捨棄

用人類的語言解說:即戲中男女主角希冀遺忘,故其心一塵不染,永遠有著陽光照耀純真(無知)的心靈;那是多麼快樂呀(劇終也指出那是多麼痛苦而愚昧的)!
刪去痛苦的回憶,亦須刪去甜蜜的回憶,事實上,有些回憶就是既痛苦又甜蜜的。
正如胡適的詩句指出,我們都是自虐狂:
也想不相思,可免相思苦
幾番細思量,情願相思苦

最後值得一讚的是,配樂跟全戲很相襯。
像《Everybody's gotta learn sometime》在開首和劇終出現的時機配合得恰到好處,正是倒敘法的交接點。
又如《Row》的那句「Life is but a dream」,正好呼應Joel在夢裡搜救回憶時的疑幻似真。
還有《Elephant Parade》、《Peer Pressure》我也很喜歡(但也有些很陰森恐怖的配樂不宜多聽,例如《Showtime》)。
不過最喜歡的還是其主題曲(曲名就叫《Theme》)。
很迷離,我也說不清這曲風是悲是喜,我猜想,這跟其隱藏在主樂背後的奇異音樂有關。主旋律開首時有些時針挪動的聲音,而底層那輕弱的奇異音樂卻像不斷後退,像鐘擺般前進又後退,後退又前進,終於停滯不前。
這讓我想起小時候看過一套卡通(名稱我不記得了,希望有人能夠告知),雪人帶著男童隨處飛蕩,跟各種聖誕玩具嬉戲。最後來到生蛋老人處,生蛋老人把一條圍巾送給男童,男童跟雪人分別前,又將圍巾送給雪人。結果第二天,雪人融掉了。
我當時覺得很傷感,也很生氣,生氣男孩不該把圍巾送給雪人。
但現在想來,其實不論男孩有沒有把圍巾送給它,雪人終究會融掉;或者有過快樂的回憶便好。
不知道,雪人融化的時候,是否仍想著甜蜜的回憶,會否令它忘掉消融的痛?甜蜜又痛苦,痛苦又甜蜜。
我只記得,即便身軀融化了,雪人的微笑猶在。

(這齣戲我連續看了三遍,原因是當時我要強攻鳥語聆聽,所以先看英文字幕、中文字幕,最後沒有字幕。這才發現那些字幕翻譯實在一般,致使我要回出訪尋「Each pray'r accepted, and each wish resign'd」的意思。不過還是要感謝他們無償的付出,也幸好此戲很值得多看幾遍。)

(無責任劇透:戲中的原結局因為太負面而被刪走——Clementine五十歲又回到了醫院,再次要求刪除跟Joel的記憶,而她已經做過同樣的手術不下百次……)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留言後請按「Subscribe by email」回復後便能以e-mail通知你了!